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梅耶荷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梅耶荷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梅耶荷德简介
俄国的戏剧大师梅耶荷德,全名Vsevolod Emilievich Meierkhoid,于1874年2月9日诞生于奔撒城,一个日耳曼后裔的家庭。他的生涯充满了戏剧艺术的探索与革新。1896年,梅耶荷德进入了由聂米罗维奇-丹钦科主持的戏剧学校,开始了他的戏剧学习之旅。
1898年,他追随老师加入了莫斯科艺术剧院,在那里他在《海鸥》中扮演特里波列夫,开始了他的表演生涯。1902年,他独立创办剧团,开始在外地进行戏剧革新实践。1905年,他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邀回莫斯科,参与戏剧实验演出,并在次年受聘为科米萨尔日芙斯卡娅剧院的总导演,指导了一系列象征主义倾向的剧作,如梅特林克、布洛克和安德列耶夫的作品。
1908年后,梅耶荷德在彼得堡的亚历山得拉剧院和玛林斯基剧院担任导演,他的理论著作《论戏剧》在1913年出版,这部作品提出了与写实主义戏剧不同的假定性戏剧理论,标志着他在戏剧理论领域的独特见解。1918年,他加入共产党,并在俄罗斯联盟第一剧院导演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宗教滑稽剧》。
1923年,梅耶荷德创办了自己的剧院,即著名的梅耶荷德剧院。在这里,他执导了一系列具有现实革命内容的作品,如《怒吼吧,中国!》、《臭虫》、《澡堂》和《序曲》,同时也精心改编和诠释了许多古典名剧,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森林》、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格里鲍耶陀夫的《智慧的痛苦》和小仲马的《茶花女》。他的艺术追求在于强调戏剧的假定性,通过不闭大幕、公开检场和灯光特写等舞台手法,探索舞台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他认为导演艺术是独创性的艺术,是舞台演出的作者,他总是能够结合时代精神对剧本进行新颖的解读。
扩展资料
梅耶荷德,俄国导演,演员,戏剧理论家。1874 年 2 月9日生于奔撒城一日耳曼后裔家庭,1940年2月2日殉难,苏共二十大后平反。1913年他的论著《论戏剧》问世,提出了与写实主义戏剧分庭抗礼的假定性戏剧理论。
二、梅耶荷德的历史评价
梅耶荷德是个戏剧革新者,他提出“戏剧的电影化”的口号,把电影手法移植到戏剧舞台上来。他热情赞美东方戏剧并从中汲取营养。他预言,“苏联艺术的最新技术成就,是建筑在日本和中国的假定性戏剧的基础之上的。”
1936年,梅耶荷德的“把戏剧艺术引向它与假定性本质”的戏剧革新实践被指责为“形式主义”。1938年1月8日,苏联政府关闭梅耶荷德剧院,梅耶荷德本人也于1940年2月2日殉难。苏共二十大后得到平反。 苏联戏剧家梅耶荷德总结,历史上成功的文学艺术家的作品,出现时如果所有的人都说好,那是彻底失败。当然如果所有的人都说坏,那么当然也是失败,不过这起码说明你总算还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大家愿意去发表议论。
如果反响强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欢的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能把你撕成两半,那么你就获得真正的成功了!后来这个观点称为评论创意类作品的经典的“梅耶荷德定律”。
也就是说,创意类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标准在于包含的观点具有触及人们内心的穿透力,让喜欢的人喜欢,让不喜欢的人痛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这就是观点、思想、文化的力量。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戏剧家梅耶荷德总结,历史上成功的文学艺术家的作品,出现时如果所有的人都说好,那是彻底失败。当然如果所有的人都说坏,那么当然也是失败,不过这起码说明你总算还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大家愿意去发表议论。
如果反响强烈,形成的局面是一部分人喜欢的要命,而另一部分人恨不能把你撕成两半,那么你就获得真正的成功了!后来这个观点称为评论创意类作品的经典的“梅耶荷德定律”。
也就是说,创意类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标准在于包含的观点具有触及人们内心的穿透力,让喜欢的人喜欢,让不喜欢的人痛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这就是观点、思想、文化的力量。
所以现实生活之中不管任何一个企业的任何一个层次的管理人员都必须入髓去领会他的深刻含义.
三、梅耶荷德的独特创新
梅耶荷德在演员训练和演出风格方面的观念显然与现实主义格格不入。他提出了“生物力学”理论,让演员进行“动态的”动作训练,使之学会了最大限度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并在演出中充分利用自己的整个身体、而不只是声音和面部表情进行表演。
梅耶荷德排戏,总是尽可能地吸收和糅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戏剧传统,中国戏曲、日本能剧、意大利假面喜剧以至马戏和杂技均被他纳入囊中。除了借鉴古典戏剧,他还改造舞台,拉近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强调观演互动。在他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和实验背后,其实凝结了一个初衷———使观众成为戏剧事件中心的创作信念。 观众的反应让梅耶荷德深受鼓舞,他一向非常重视观众的意见。无论在排戏当中还是演出之后,他善于撷取发生在观、演之间双向交流的那些瞬时的火花,激发新灵感,并付诸实验。他采纳观众意见的方法之一是从第一次排练开始,就邀请二三十人看排练。这些人都来自剧院以外,职业、身份、年龄各异。梅耶荷德总是很耐心地听他们的意见,还会热心而急切地上前挨个询问。排练场上的他永远精力充沛:刚才还在惟妙惟肖地做示范,马上又跳回观众席,倚在某人身后小声聆听反馈。还有很多次,某个清洁工出于好奇探头张望一会儿,也被他抓住,认真地发问“你觉得这段戏怎么样,喜欢吗?看懂了吗,说说你都看出什么来了?”
为了更为系统、全面地了解观众反应,梅耶荷德领导的剧院还向观众发问卷调查。1921年梅耶荷德导演了《宗教神秘剧》。剧院分析了回收的187份问卷,发现70%的观众喜欢该演出,按照人群分类之后,又发现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当中喜欢该剧的人也恰好是70%,而有钱人当中喜欢的比例就低了很多。这个结果很好地凸现了该剧的基本观众群,也对当时有评论贬斥梅耶荷德的戏“不能被新时代观众理解”做了正面反击。
另一种“观众反应记录”更为复杂、严谨,对演出情况记录得真实、详尽,简直像一次“实况转播”!这种表格上,不仅记有演出日期、本场演员表、上座情况、观众类型,而且将每场戏分为若干时间间隔,如六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观众在各个时间段里的现场反应都相应地被精确记录下来。观众反应被划分出“静场”、“叹息”、“嘘声”、“吹哨”、“烦躁跺脚”、“朝台上扔东西”、“中途退场”、“鼓掌”、“喝彩”等共二十种。观众的反应很可能影响对后面演出的调整。
从排练开始到演出结束,梅耶荷德的戏总是和观众意见联系着,他的演出就建立在观众的评价当中,在他看来:“观众不应该只是观察,而应参加一次共同的创造性的活动。”他在三十多年的戏剧实验当中,恪守这个信条,不忘观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梅耶荷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梅耶荷德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