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点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跨专业选课不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跨专业选课不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如何看2018年后高一新生文理不分科?
不分文理的目的是让更多不偏科的人有机会和希望去沐浴更多知识的阳光,刷题硬背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为了附和或被迫应对应试教育制度大关-高考而散发出来的,并不是不分文理导致,你分不分文理都会有人为了对付高考而去刷题硬背来求高分。
还有一点就是不分文理和分文理并不是正反义关系,分文理是教育模式的自我两极化,表面看是有两个选择比一个选择好,但学生数量那么多,一片树叶世界上还没两片一一模一样的,更何况人,这种强迫性质的必选式二选一根本不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留有余地,其中不少因为不想做这种选择而去报艺术生体育生等等。但不分文理不是说只有一种选择,而且每个学科都是一种选择,除去三门主科之外,其他科目都可以任意搭配自己感兴趣和想深入学习的科目,也许是每门都要学,教育资源会有一定程度的浪费,但根据最好的考试选拔来说,会按照如图文理分科一个的三门总成绩加三主科成绩,从而保存高考总分不变,但这个三门总成绩和文理分科的文综理综有质的区别,不是你要么文要么理,而是你最感兴趣和最擅长最有优势的三门科目,哪怕主观的去推测,自选三门的学生觉得比单纯的正好喜欢文理硬性划分的文三科理三科的学生多很多,而且是非常之多,两文一理或两理一文的学生大有人在,还有就是只考三科但是文理都喜欢的人也会不少,我就是其中之一。
简单的介绍下自己的学科倾向,我是属于文科理科都感兴趣的人,在我眼中是主科副科颠倒的,我认为文理科更值得学习,而三主科固然很重要但对知识来说够用就行,对分数来说合格就行,一切的知识与理论都是服务于在现实社会中实践和工作的,过分高度的储备量(举例指过高难度的数学或文学造诣)只会造成知识的相对过剩,而最终浪费和遗忘。也许我这种类型是相对比较特殊的个体,不具备代表性,但无论如何,根据文理制度改革主要策划人的发表意见,她会相对削减政治与历史的课程量,减去全学科的负担,在加上更加相对自由的英语考试制度,已经对艺术类素质教育的重视开展非艺术类文化课艺术特长生加分项等等,无一不从全面来改革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教育体制和缓解因为国情需要而执行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看到网上新流传的一道历史与物理结合的题目然后许多人说幸好自己生的早等等之类的调侃,我表示不是很理解,我反而是作为没机会体验新的教育制度改革的90后,除了遗憾就是不甘,如今一是因为分文理选了文科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储备(虽然我已经是当时文科班上为数不多的物理化学好的学生之一,而且地理也很好,个人认为地理是理科在中学阶段来教学成文科的学科),而且已侥幸心理来说,我当时没有对文科或者理科有倾向,因为两个都有我喜欢的学科,而且我最喜欢是音乐和美术的艺术类,可惜连选择都没有,最后因为不想学数学想偷懒 ,结果非常可笑的是,并没有选了文科而减轻数学的分量,虽然有可能微积分高数等难度高的没有学,但是数学的课程比重反而比高一没分科之前加大了,以至于那个时候一度怀疑上学到底是学习知识来过自己想要的人生来了还是仅仅是作为广大群众实现社会建设从而进校学习的人生安排来了。
也许是受问题的困扰,在结合班风等等和最主要的自身原因,在高三的时候不够重视在文理分科下极为单一又极为重要的高考,从开始的班级前十到后来的班里中下游,直至高考,进步的最关键的自己想要的大学。自始都发生了改变。我是上了大学才悟出高考以及受教育的重要性,工作之后才知道学习以及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不能说一切都晚了,但是在时间上,的确是晚了。如今为了弥补英文的不足,需要报名成人英语补习课,大学又因为自身和学校师资等等本身不够专业两种主要原因,又需要在报名一本类名校的继续教育。就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对自己的人生改变,虽然时间晚了很多很多,为此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但我也不会埋怨当初的自己,最多就会责备下懒惰,虽然在高三那种总体性的外部压力下,哪怕不懒惰也会在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逐步放大的逆反心理,想做想学的事情不能按照意愿来进行,每天都有来自家长老师为主的教唆,太多的孩子在正青春的时候都是这么度过的吧,不过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应试教育就是这样来进行人才筛选的,恕我一句的主观表达:可惜这种形式的教育制度的效率与良品率,不敢保证。
因此文理分科而牵连出来的这一系列需要考虑的东西,在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很大一部分又没有更高文化或者观念的父母的帮助,社会总的高考的舆论氛围,90后相对新锐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和现在生活环境的不匹配等等,怎么可以知道自己真的是文还是真的是理,哪怕短浅一点的按自己学科成绩和一个孩子的所谓喜好情绪来选择,但跟我自身类似的想学物理化学但不想选理科,选文科又不喜欢学数学的孩子又怎么办呢?正好喜欢文科三科和正好喜欢理科三科的孩子又能有多少个呢?剩下的孩子怎么办?我想这完全找不到不去施行不分文理的制度的理由了吧。(以上政策或事件内容因笔者参考有限,纯凭阅读记忆来表达,有可能不够准确及专业,望读者海涵)
分不分文理科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改变高考的人才选拔方式,如何改变只靠一次考试确定学历出身的人才评价机制。只要应试教育的模式不改,只要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不改,取消文理分科只是让高中生选择更困难,考试科目更复杂,考题更难,只是进一步压榨学生的潜力而已。
说个数据,目前中国的高等院校(包括本科及专科)将近2900所,美国高等院校总数4000多所,中国的高等院校规模已经不小了,居世界第二;中国每年的高考人数在1000万左右,2017年是975万,而每年所有高等院校的录取名额在700万以上,201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到了795万,算算比例,这都已经接近75%的高考入学率了,中国大学已经是彻底的大众教育了。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非一本重点、非985、非211的院校,有必要全都使用高考来做人才遴选吗?许多学校注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定是学生毕业不好找工作,注定是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有显著的成长,那么,他们有必要非要通过高考选拔人才吗?
中国的高中有会考,有各类专业竞赛,有综合素质评价,这些都不能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和水平吗?一次高考就行了,有必要吗?中国有40余万所中小学,有32000余所高中,高中在校人数不到3000万,这说明什么?说明越来越多的孩子初中毕业就另谋出路了,读高中的就是想上大学的,那么非要通过高考让一大堆非研究型、非创新性的大学来如此麻烦的选拔人才,有必要吗?
我的个人观点是:
教育部定一个比例,全国排名前20%的大学(也就500来所吧)提供传统高考方式进行招生选拔,其他的大学,直接采用报名申请、高中成绩分析遴选的方式来招生,这样就简单多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想读清华北大,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能力读高水平大学,让80%的考生简单读高中,让20%的考生努力争取优秀,会不会更合理啊?
你说那些排名差、录取分数低的大学,老师和学生都觉得自己差,你让他们如何有自信?
高考,应该是选拔才俊的龙门,而不是排出三六九等定终身的铡刀!
本来就不应分文理科,高中仍然是基础教育,自然没有必要分科,不分科好处在于全面发展,现代知识和技术都是跨学科综合性的,企业管理及经营也需要综合性的人才,分科后易造成偏科,除了本科之外,与之相关的却不知或知之甚少,即使本科再优秀又会有多大作用与意义呢,社会需要全才通才,若在每方面都有一定造诣,不用说就是人才,文史的不懂理工,不明白工作原理及物品性能,不能写又不能画;理工的没有口才,不知来龙去脉,表达不出来,此强彼弱或此弱彼强都是不受人欢迎的,因而高中是不能分也是不需要分科的。
网友二:
高中不分文理科了,其实给孩子和家长带来了更多的烦恼,到底选哪科?哪科都很难!更令人头疼,分文理也是成绩订终身,不分选科了,也还是成绩订终身,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德育的,只要你成绩够好,好的大学的校门就向你敞开,管你其它怎样,你其它各方面做的再好,成绩不好,照样专科!
分不分文理科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改变高考的人才选拔方式,如何改变只靠一次考试确定学历出身的人才评价机制。只要应试教育的模式不改,只要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不改,取消文理分科只是让高中生选择更困难,考试科目更复杂,考题更难。
网友三:
高考新政,文理不分科,选哪几科是摆在家长和学生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选考科目决定报考专业,大学专业决定未来职业发展。怎么选要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从人生发展的高度定位自己的专业选择,根据自己适合的专业和大学的要求确定选考科目。
如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职业锚、价值观以及每一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去科学分析,慎重选择。
网友四:
不分文理的目的是让更多不偏科的人有机会和希望去沐浴更多知识的阳光,刷题硬背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为了附和或被迫应对应试教育制度大关-高考而散发出来的,并不是不分文理导致,你分不分文理都会有人为了对付高考而去刷题硬背来求高分。
还有一点就是不分文理和分文理并不是正反义关系,分文理是教育模式的自我两极化,表面看是有两个选择比一个选择好,但学生数量那么多,一片树叶世界上还没两片一一模一样的,更何况人,这种强迫性质的必选式二选一根本不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留有余地,其中不少因为不想做这种选择而去报艺术生体育生等等。
网友五:
文理分科而牵连出来的这一系列需要考虑的东西,在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很大一部分又没有更高文化或者观念的父母的帮助,社会总的高考的舆论氛围,90后相对新锐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和现在生活环境的不匹配等等,怎么可以知道自己真的是文还是真的是理,哪怕短浅一点的按自己学科成绩和一个孩子的所谓喜好情绪来选择,但跟我自身类似的想学物理化学但不想选理科,选文科又不喜欢学数学的孩子又怎么办呢?正好喜欢文科三科和正好喜欢理科三科的孩子又能有多少个呢?剩下的孩子怎么办?我想这完全找不到不去施行不分文理的制度的理由了吧。
网友六: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吧。有的人文理之中都有喜欢的,擅长的,比如他擅长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和物理却很差,对这些人来说不分科是好事。有的人可能正好擅长文科或理科,这样的话不分科对他们来说可能压力大些,因为有学考。但总的来说我觉得还是不分科好吧,可以选择擅长的考。
到此结束,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跨专业选课不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跨专业选课不过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