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严先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严先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原文及释义
《严先生祠堂记》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贬居睦州之时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处处将严光与光武帝并列,写光武帝“以礼下之”,礼贤下士,实际上写出了严光鄙视显贵,为人高洁的气节。
文章隐隐地批评了当时社会钻营官场、追求名利,贪污腐化的恶习;赞颂了严光不图名利,视官爵如泥土的高尚品德;也赞扬了光武帝能以礼待人的优良作风。文章结构精巧,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相得益彰。
作品原文
严先生祠堂记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7,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白话译文
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后来光武帝得到《赤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后来二人的交谊感应星象异动,先生退隐江湖,达到了圣人超逸清高的境界,视高官厚禄如粪土,普天之下又有谁超过他的谦下?只有光武帝以礼敬甘居其下。
《易经》中《蛊》卦的其他爻都在热衷于讲事功,上九爻却独能表示“不侍奉王候,行事高蹈绝俗”,这就是先生立身的依据:《屯》卦“初九”一爻的象辞讲道:阳刚之气正在发扬,因而能“以尊贵之身礼敬卑贱之人,大得民心”,这就是光武帝立身的依据。
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大。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福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创作背景
《严先生祠堂记》写于范仲淹贬居睦州之时。史载他每次外贬,同僚都要为他饯行,第一次称他“此行极光”,第二次称他“此行愈光”,第三次称他“此行尤光”。
可见他的被贬,实际上恰好是他心忧天下的写照。睦州人杰地灵,既有新安江这样的奇美山水,又有严子陵这样的高义之士,身为知州的范仲淹由严子陵而联想到自己,由汉光武而联想到当世之时弊,于是当他“来守是邦”,即着手“构堂而奠”,写下这篇文章,表达他对于严先生的仰慕之情,以及对于盛世的向往之心。
二、严先生祠堂记赏析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严先生祠堂记》;
《严先生祠堂记》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贬居睦州的时候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处处将严光与光武帝并列,写光武帝【以礼下之】、【礼贤下士】,实际上写出了严光鄙视显贵,为人高洁的气节,同时文章还隐隐地批评了,当时社会钻营官场、追求名利,贪污腐化的恶劣行为,赞颂了严光不图名利,视官爵如泥土的高尚品德,也赞扬了光武帝能以礼待人的优良作风;
我们一起来看这篇散文,范仲淹不单单只停留在,对严先生的赞颂上面,因为这也并不是他写这篇文章的全部初衷,他期待着仁者能够欣逢盛世,明主能够体恤良臣,如果不能这样,就不能【大有功于名教】;
再来看文章中写到,作者以光武映衬严光,其实并没有贬低光武的意思,相反,他正是想借严光之隐,反衬出当时世道的清明,寄寓自己未遇明主的淡淡惆怅,联系自己颇为不平坦的艰辛仕途,几番直言进谏,触犯龙颜、忤逆权贵,好端端的却招来了党争之祸,刚好又恰逢内忧外患,自己报国无门,自然而然的就开始追思,光武帝这样的一代明君;
就像文章中最后一段写的那样,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句话的说是,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格啊,比高山还要高,比长江还要长,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以一种复杂微妙的心态,来写这篇文章的,一方面,他满怀激情,赞扬严光;
整篇文章以光武和严光对举贯穿始终,有发挥、有咏叹,最后以歌作结,笔力非同凡响,而另一方面,他又是在无限憧憬地追念光武之德政,进而提出【有功名教】的政治主张,认为贤人的出现与明君在位有很大的关系;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关于《严先生祠堂记》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严先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严先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