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点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数码相机专业术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数码相机专业术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晚上拍照怎么这么黑啊,是曝光不足?没开闪光灯,开的话又太亮,怎么解决?对于数码相机的很多术语都搞不?
楼上所有说的都不正确,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你应该用慢速同步闪光。
很多用户不喜欢闪光灯带来的强硬灯光,对夜晚拍摄摸不着头脑,因此当光线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拍摄。其实只要掌握闪光灯的特性,合理是用,即便是一些便携相机的闪光灯也可以营造出一些出乎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影像。
光线是摄影的灵魂,有了光线便有了影子,让相片平面上的物体变得更加立体;有了光线万物的色彩更加鲜艳,再淡雅的表面都会反射出夺目的一面。在光线昏暗或者干脆是夜晚环境当中,失去了光照的事物顿时变得毫无生气,此时闪光灯成为补光和夜间照明的主要工具,相比自然光,闪光灯的光质要硬了许多,不过只要使用得当,从机载小功率直射闪光灯到专业的外接闪光灯,都可以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拍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闪光灯当中的一种模式,慢速同步闪光。
当四周环境的光线暗到一定的程度,相机即便调整到较高的ISO和最大的光圈,有时依然会面临非常低的快门速度,在这样的快门速度下,手持拍摄会变得相当困难。此时即便数相机的自动模式没有强行打开闪光灯,有经验的拍摄者也会手动开启闪光灯进行必要的补光。
在使用闪光等的时候,许多用户都会遇到过很多问题,比如前景过曝背景黑暗或者整个画面曝光不足等情况。因此不少用户都对会认为闪光灯只是一个不得已才使用的辅助工具,使用它得不到什么漂亮的照片。其实不然,闪光灯虽然的照射面积和延续性虽然不及自然光,但它是受到操作者完全控制的光源,我们可以控制输出的色温和强度,并且结合较慢的快门速度,收获比平时更加特殊的拍摄效果。
慢速同步快门是闪光摄影当中的效果变化最丰富的一种,所表现出的虚实兼备的画面流动感觉相当别致。一些数码相机当中的“夜景人像”模式正式采用这种模式拍摄,闪光灯照亮较近的主体人物,闪光过后快门继续打开,让闪光灯够不着的较远背景充分曝光,得到前后曝光接近的照片。
“夜景人像”只是闪光慢速同步用来拍摄静物的方法,如果将慢速同步拍摄移动中的物体将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特殊效果:除了主体清晰之外,画面上还能隐约留有物体运动的轨迹,周遭的环境气氛也被渲染的更加热烈,相比普通的照片,记录下的是一段时间而不是一点上的时间。
所以在弱光下采用闪光灯时,特别是记录运动的物体,大家可以尝试一下使用慢速快门,无论是前帘同步还是后帘同步,在闪光等点灯前后,摇动一下手中的相机,效果往往会让你喜出望外。
摄影圈一些术语,如拍鸟称“打鸟”街拍称“扫街”C画幅镜头称为“狗头”你认可吗?
打鸟、扫街、狗头、牛头、残幅……这些摄影上经常出现的词我觉得其实并无什么不妥,我完全能接受。
这种所谓的摄影行话,是摄友对某类摄影题材、摄影行为、摄影器材的通俗化描述,爱好摄影时间比较久的朋友很多对这类词汇都是比较熟悉的,一听就明白说的是什么。很多这类词汇描述的还是很形象的。
比如拿"打鸟"来说,拍摄鸟类的摄影师通常会使用三脚架加超长焦镜头,讲究一点的还会对自己和相机进行伪装。当用大炮一样的长焦镜头对着飞鸟拍摄的时候,使用相机的高速连拍功能发出咔咔咔的连续快门声,就好像猎人拿枪在"打鸟"一般。"打鸟"其实还是挺形象的比喻,只不过摄影师只是拍摄记录下鸟类的精彩瞬间,并没有真的打鸟。
"扫街"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拍摄街头摄影的时候,摄影师需要用脚步丈量街头,因为只有用步行的方式才能发现街头发生的点滴瞬间,用镜头记录街头发生的片段,就好像用眼睛与镜头共同扫视街头一样,拍摄大量照片才能从中挑出几张不错的。
至于对摄影器材的一些比喻用语,也是有几分道理的。其实并不能说半画幅的镜头都是狗头,半画幅镜头中同样有牛头。举个简单的例子,佳能17-55mm f2.8,能说这支头是一支狗头吗?我觉得所谓的狗头,应该是泛指定位低阶入门,做工较为低廉,价格比较便宜的镜头,而并不区分是不是半画幅镜头。全画幅中也有狗头,也并非都是牛头。
因此,我个人对摄影中的一些"行话"、"隐喻"的用语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只是觉得有些词汇需要相对准确地描述,不乱用就好。
到此结束,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数码相机专业术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数码相机专业术语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