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侯永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侯永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侯永奎昆曲演员
侯永奎,一位来自北方的昆曲演员,他的故事从河北省玉田县开始。侯永奎出生在满族贫农家庭,父亲侯益才与叔叔侯益太在1887年入河北玉田益和昆弋科班学习,成为了著名的昆弋演员。
七八岁时,侯永奎随父亲在昆弋班社学艺,师从多位著名昆弋演员,包括郝振基、陶显庭、王益友、张文生、张荫山等。在众位名师的教导下,他勤奋刻苦,奠定了坚实的武功基础。当时,河北昆弋非常兴盛,特别是以武生、花脸为主的剧目深受欢迎,因此对武生演员的选择极为严格。
侯永奎嗓音高亢、响亮,身材高大、灵活,聪明内秀,充满灵气。大家一致认为他具备学习武生的条件,并且能够兼学花脸。他的天赋与努力,使得他在这条艺术道路上不断前进,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扩展资料
侯永奎,北昆演员。直隶(今河北)饶阳人。幼年从师学艺。工武生。十五岁登台。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赴日本演出昆剧。后参加荣庆社,演出于京津一带。建国后,任北方昆曲剧院教员、艺委会副主任。以演《林冲夜奔》、《单刀会》、《武松打虎》、《虎牢关》等戏著称。
二、张建良扮演者是谁
2006年12月24日,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初五日,19时30分,侯永奎先生诞辰95周年的纪念活动和侯少奎从艺50周年的庆祝演出在当晚举行了首场演出。
侯永奎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昆曲表演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敬。为了纪念他的诞辰并庆祝侯少奎从艺半个世纪,这场演出聚集了众多昆曲界的重要人物和众多年轻艺术家。
2007年5月19日,农历丁亥年四月初三日,14时,2007年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活动进入了第五天。在这场展演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昆曲演员展示了他们的技艺和才华,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这场展演不仅是对年轻昆曲演员的一次重要锻炼,也是对昆曲艺术的一种推广和传承。通过这样的活动,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和欣赏昆曲这种古老的戏剧形式。
作为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曲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昆曲艺术将继续在未来的岁月中绽放光彩。
每一场演出都凝聚了艺术家们的辛勤付出和观众的热情支持。无论是纪念活动还是展演,都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感受到昆曲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艺术将继续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投入到这项美丽的艺术之中。
三、北昆昆弋班社简介
在过去的农村文化生活中,众多昆弋班社活跃于各地,其中徐廷壁在京东玉田创办的益和社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益和社的演员阵容强大,包括唐益贵、李益重、李益广等,以及侯永奎父亲侯益才和叔父侯益太,王益荣、王益龙等知名演员。
丰翠合班是由无极县孤庄村刘老东主持的,演员化起凤和郭蓬莱等人共同演出,他们的合作演出被冠以“丰翠合班”的名字。
元庆社则由文安县北斗李村的任义礼及其子任铁庄创立,任义礼以“活阎王”的绰号闻名,元庆社因此被称为“阎王班”。侯玉山在此班担任主角,曾红极一时。
束鹿县人王乡创立的祥庆社,演员阵容包括白建桥、白玉田、吴祥珍等,他们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誉。
庆长社由高阳河西村侯家财主创办,由化起凤和侯成章负责,班社演员众多,如花脸张子久、武旦兼武净邵老墨等,他们的技艺深受民间喜爱,如“宁肯挨冷受冻,也得看花脸老墨”等俗语可见一斑。
荣庆社成立于1911年,由大伙共同出资购买铙阳县常家的戏箱,成员包括侯瑞春、侯益隆等,后来韩世昌、陶显庭等也加入其中。1935年,社内发生分裂,侯益隆获得班牌。我和侯永奎负责班社事务,共同见证了这段历史。
扩展资料
北昆,是指现在河北省中部各县的昆曲艺术流派,北昆多在农村里演唱。农村的野台子,剧场不扰音,更因为受高腔的影响,所以北昆在表演上,那种“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粗犷气派很浓重。另外,北昆演员多是冀中人,在吐字发音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河北农村语音,这也是北昆的一个特色。
四、马祥麟的马祥麟谈北昆
北昆,是指现在河北省中部各县的昆曲艺术流派,北昆多在农村里演唱。农村的野台子,剧场不扰音,更因为受高腔的影响,所以北昆在表演上,那种“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粗犷气派很浓重。另外,北昆演员多是冀中人,在吐字发音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河北农村语音,这也是北昆的一个特色。
清末昆曲从宫廷流入农村 ,冀中各县昆班崛起 。昆曲的形成,原这些在冀中各县崛起的班社由於流行农村,受当地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形成了北方昆曲的特色。在演出中散发著朴实、粗犷、浓郁的乡土气息,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冀中平原是北方昆曲艺术的摇篮。
当时在农村组织的昆弋班社,我不完全知道,仅就所了解的介绍一点情况:徐廷壁在京东玉田创办益和社。演员有唐益贵、李益重、李益广、侯益才(侯永奎父亲)、侯益太(侯永奎叔父)、王益荣、王益龙等。
清末民初,昆弋在冀中各县流行极广。农民不但爱看昆曲,还在农闲和过年过节的时候,或者遇到接亲送友、过寿日、办满月、娶媳聘女、买房置地、邻里解和、求神还愿等等,动不动就唱几台戏。有时请来专业班社,更多的是请票会或子弟会。
1913我出生於直隶省高阳县河西村。高阳县旧时是属保定府管辖,是以演唱北方昆弋出名的地方。这里曾涌现出好几辈北昆艺人,如。。被誉为“昆曲大王”的韩世昌先生,侯玉山先生等,都是高阳县河西村人,村是姓侯的占大多数。我还没出生时,父亲就学戏唱戏了。他是学唱武旦和小生的,早年同侯玉山、魏庆林等参加过庆长社昆腔班。庆长社是我们高阳县河西村早年一个财主侯家创立,由化起凤、侯成章承办一切事务。後由李宝珍成班,改名宝立社。李宝珍没有儿子,让他的徒弟刘庆云管事,班名改为宝庆合。最後又组织了荣庆社。父亲演戏比韩世昌早,他是跟班学艺,边学边演,有著坚实的武功基础,随著流动性的戏班,成年累月出演冀中各乡县镇,按季分些钱,维持家中生计。
大概是1919年吧,荣庆社韩世昌等到天津演唱,地点在南市第一台。当时我六岁,随父来到天津,仍是经常随父亲去园子看戏。回到北京,跟我一起练功的高祥誉、侯永奎、侯书田和侯益隆的徒弟大秃子。我父亲和侯益隆教我们练功。
我演的第一出正戏是《打杠子》,是经韩子云教的,在直隶省药城县草台子同侯益隆的长子侯书田演出。当时我七岁,扮小旦角;侯书田五岁,扮小花脸。这出戏的情节是丑、旦玩笑戏,小花脸是劫道的,企图路劫一个妇女,结果反叫被劫的妇女骗了,小旦角不但反抢了他的东西,还叫他脱衣服。后来我又同孟祥生演唱《打钢刀》;同孟祥生、侯书田演《小昭君出塞》,这是1926年--我十三岁时的事。此後,我陆续演出了《琴挑》《金山寺》《断桥》《借扇》《藏舟》《相梁刺梁》《闹学》《佳期》《拷红》《思凡》《荷珠配》《背娃入府》《一两漆》《刺虎》《打子》等。
我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韩子云。韩子云,直隶赞皇人,年龄比韩世昌稍长,也是唱旦角的,外号淘气;他的头发不多,人称秃老美。从前在我们农村曾有这样的顺口溜:『赵州的水,曲阳的鬼(庙里的泥胎),赞皇有个老秃美,淘气的戏料做了个得!』可见他的剧艺是很为人们喜爱的。我最初就是跟他学唱昆曲,除前述的《打杠子》,他还教过我《荷珠配》《打子》等戏。我唱的《琴挑》《藏舟》《刺虎》,是郭凤祥教的;《思凡》《金山寺》《借扇》《出塞》是我父亲教的,赴日演唱以后,1928年秋天,日本为庆祝昭和天皇即位,拟邀请中国最古老的剧种前去演出,结果商定以韩世昌为首组织了一个昆曲班,接受了这一邀请。
当时韩世昌参加的荣庆社昆班,正在保定演出,那次应徵去日本演出的,并非荣庆社的全体人员,而是根据需要临时经过选择组成的,演员除了韩世昌以外,有小生马凤彩、耿斌福,旦角马祥麟、庞世奇,老生兼唱老旦、小丑和花脸的小奎官,武生侯永奎,小花脸张荣秀和侯书田等人。场面有吹笛的侯瑞春和田瑞亭,吹笙的侯瑞春的学生赵淡秋,二胡王玉山,打鼓侯建亭和唐春明等,共计二十几个人。在中秋节後由天津出发,先乘船到大连,然後到日本东京、大阪、西京几个城市,往返四十天。演出的剧目,全是折子戏,有《思凡》《琴挑》《闹学》《胖姑学舌》《游园惊梦》《佳期》《拷红》各剧。
据我了解,当时日本帝国大学和东京大学,全设有昆曲课,有的讲《牡丹亭》,有的讲《长生殿》,从是昆曲的研究工作。由日本回来以後,我又得到吴子通和黄叔伟两位老先生的指点。这两位老先生全是广东人,吴先生常参加天津城南诗社的唱和,给我编写过二本《马郎集》,他还经常给我讲我国的诗词歌赋文章等古典文学。黄叔伟先生,供职於北京铁路局,他教过我写魏碑,我还常接触爱好昆曲的张季鸾、马诗瞿、孟定生、王西澄、童曼秋诸位老先生。有的是在北京,有的是在天津,他们都不断地帮助我提高技艺水平。王西澄先生,曾任北大教授,跟吴梅先生学过昆曲,童曼秋先生教过我《折柳阳关》昆曲名家徐惠如,晚年在天津以吹笛和教曲为生。他曾教过我《小宴》《扫花》《埋玉》《定情赐盒》和《鹊桥密誓》等折。
荣庆社的分裂
荣庆社进入北京後,经过近二十年的光景,发生了荣庆社在北京的分裂。一部份人留在荣庆社,保持原来的班牌;一部份人另组祥庆社。两个班分庭抗礼,全没有得到好结果。
荣庆社分裂的经过是这样的:1917年直隶闹大水,荣庆社从农村进入北京,当时仍沿袭著传统的制度:在生活上,睡大炕、吃大锅饭,每日收入大伙平分;在演出上,按戏码轻重与内容,排定开场戏、中轴戏和大轴戏;演员没有名次先後,大伙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老先生们讲究传帮带,培养後进,青年们刻苦学习,钻研业务,表现出互尊互爱、互学互让的团结精神。後来因为收入渐多,有的主要演员搬出集体住宿地点,戏份要求多分,演戏争头牌,导致了1935年荣庆社的分家。荣庆社的班牌,分到我和侯永奎手里。这时侯瑞春把侯炳文的祥庆社昆曲班,从束鹿县找来,韩世昌、白云生、魏庆林、侯玉山等就参加这个祥庆社。从此以後,两方人马,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1943年12月,张文娟在济南搭班,出演大观园,每天两场,当时没有小生。从春节开始,我就开始演京剧小生了。连演三个月,她嗓子突然坏了,辞了班,我也要走。戏班留我不让走,我在原班演戏教戏,教张美玲、孔婉华、李凌云、安艳秋等。後来,崔盛斌来到济南搭班,他知道我是唱昆曲的,又能教戏,让我教他的女儿崔丽蓉,还有徐玉川。那时济南正在敌伪统治下,崔盛斌给张美玲编排了一出《刘海与嫦娥》,抗战胜利后,济南戏院营业较盛。我最后在芜湖搭班,一共住了四年。
北昆的新天地
1949年,我到了镇江,想回天津。这时我接到韩世昌、侯永奎、白云生的信,他们在北京已参加人民艺术剧院,教舞蹈,叫我回去也参加。我在人民艺术剧院担任教舞蹈,指导练腿功,练腰功,练身段。1951年三反运动後,人民艺术剧院改为专演话剧,中央戏剧学院欧阳予倩老院长,指名要我和侯永奎到中央戏剧学院去教课(教话剧演员身段),这中间,吴晓邦成立舞训班,也请我和侯永奎参加培养舞蹈教师。
当时我们所以做了这样一些民间戏曲的导演和古代乐舞的教学工作,而没有发挥我们昆曲本行的作用,主要原因是昆曲艺术在初期还没有得到和其他和剧种同样的发展。
1956 年,浙江昆苏剧团的《十五贯》在北京演出,满城听唱,盛极一时。这一出戏,救活了走向没落的昆曲这一剧种,从此昆曲才开始被人们再度重视起来,紧接著上海筹办南北昆曲会演,我们一部分北昆剧人们,组成了一个北方昆曲代表团,南下参加会演,由金紫光任团长,韩世昌任副团长。当时我同侯永奎在中央实验歌剧院,侯玉山在总政文工团,孟祥生、侯炳武在武汉,景和顺在天津,还有其他一些人,约共四十多人。於10 月25日从北京出发,先到上海,参加从11月3日首先在上海长江剧场举行的会演。会演的剧目,有韩世昌的《游园惊梦》、白云生的《拾画叫画》、侯永奎的《林冲夜奔》、侯玉山的《锺馗嫁妹》和我的《昭君出塞》。又继续去到杭州、苏州、南京,举行巡回演出,并会见了许多昆曲专业演员和业馀爱好者,起到互相交流观摩的作用。经历了两个多月,在四个城市共演出38场,於10月29日返回北京。
我们北方昆曲代表团回到首都後,没有解散,就著这个代表团的基础,商议筹办北方昆曲剧院。由韩世昌任院长,金紫光、白云生任副院长,我和侯永奎为艺委会主任。在举行建院盛典当日晚会上,梅、韩两先生曾同到“老夫子”陈德霖门 ,後来梅被誉为『剧界大王』,韩被誉为『昆曲大王』,那次具有四十多年交谊的老朋友同台演出,传为艺坛佳话。此外,还有李淑君的《出塞》,侯永奎与魏庆林、白玉珍的《刀会》和我的《闹学》。
文化大革命勒令撤消了北方昆曲剧院,把韩世昌、白云生和我一律调到北京市文化局戏曲研究所。从1968年开始,我被下放干校。1969年勒令退休。1970年,让我在自己居住处---北京西城区後海翔风胡同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看管电话。1971年让我当居委会副主任。一直把我折腾了十年。粉碎四人帮後,先从北京市京剧团分出一个昆曲小分队,1979年正式恢复休克了十年的北方昆曲剧院的建制,我被任为副院长。
当年主持筹建北方昆曲剧院的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等均已相继谢世,健在的侯玉山、吴祥珍已退居顾问。我所依赖的北昆老先生的第二代有侯玉山儿子侯广有〔架子花〕、侯永奎儿子侯少奎〔武生〕、白玉珍儿子白士林〔武生〕、女儿白小华〔武旦〕、韩世昌儿子韩鸿林〔吹笛〕和侯炳武儿子侯宝珠〔武生兼剧务〕、侯宝江〔花脸〕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侯永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侯永奎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