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dzikao.com

沈西苓著名导演(中华儿女的第三代导演是谁)【中国第一个左翼美术团体——沈西苓】

[导读] 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沈西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沈西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沈西苓著名导演 中华儿女的第三代导

沈西苓著名导演(中华儿女的第三代导演是谁)【中国第一个左翼美术团体——沈西苓】

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沈西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沈西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沈西苓著名导演
  2. 中华儿女的第三代导演是谁
  3. 沈西苓的生平简历
  4. 请介绍下电影“十字街头”,谢谢

一、沈西苓著名导演

沈西苓,这位三十年代电影界的独特人物,被尊称为“怪物”、“怪哥”和“影怪”。他不仅是一位全能型导演,还精通剧本创作、绘画,戏剧和电影界的佼佼者,同时擅长翻译和影评写作,甚至出版了一本关于电影知识普及的书籍,至今仍能给人深刻启示。他的才华确实堪称天才。然而,命运多舛,他在36岁的青春年华便不幸离世,对中国电影界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沈西苓是左翼电影的代表人物,尽管他的电影作品数量不多,只有八部,其中包括他作为副导演的《姊妹花》。对这八部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1933年的《女性的呐喊》和《上海二十四小时》是他从美工师向电影导演转变的标志性作品。然而,这个阶段还深受话剧舞台影响,他的作品并未得到当时官方和新闻界的认同。尤其是《上海二十四小时》,由于国民党电影检查机关的无端干涉,经历了多次审查,大量画面被删减,直到1934年12月才得以公映。这样的删减使得最初的两部作品显得不完整,观众很难理解其完整意图,可以说,这是他导演技巧和与当局斗争策略的初步尝试,尚未达到成熟阶段。

扩展资料

沈西苓,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浙江省德清人,是中国三十年代著名的电影、戏剧艺术家,他所编导的影片都不同程序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抗日爱国思想,他的《十字街头》和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标志着中国左翼电影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沈西苓能编善导,能诗善画,又会翻译,是个全才艺术家,1940年12月17日病逝重庆,年仅36岁。

二、中华儿女的第三代导演是谁

中华儿女的第三代导演是沈西苓。《中华儿女》是沈西苓短暂一生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影片由四个短片组成。《一个农民的觉醒》讲的是日寇即将打到南京近郊的时候,有的人听信汉奸的谎言,不肯离家躲避,被敌人侮辱杀害,归来的人燃起了仇恨的怒火,参加了抗日游击队。《老公务员之死》表现了一个老公务员拒绝参加维持会,并用毒酒与日军官同归于尽,临终吩咐儿女参加抗战。《抗战中的恋爱》讲述了从上海撤退到内地的三个青年知识分子的不同生活道路。《游击女战士》写一支沦陷区的游击队在一次执行破坏敌人交通线的战斗中,一个入伍不久的女学生又开敌人,完成任务的故事。

三、沈西苓的生平简历

1930年2月和许幸之等人发起组织中国第一个左翼美术团体一一时代美术社。

1930年3月,与鲁迅等人联名发起并组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年2月当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并担任宣传部领导工作。1937年7月当选为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常务理事。

1938年1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当选为第一届理事。同时,他又是戏剧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从日本回国后,与夏衍、冯乃超、郑伯奇等人组织艺术剧组,演出《炭坑夫》、《西线无战事》等剧。

1933年参与轰动一时的《怒吼罢,中国!》的联合演出工作。

1936年,在夏衍的协助下,将爱尔兰剧作家西恩·奥凯西的《求诺和孔雀》改编为《醉生梦死》,并亲自执导。还积极从事国防戏剧运动,与夏衍、于伶、凌鹤等集体创作《撤退赵家庄》等。抗战爆发后,又集体执导《保卫芦沟桥》,在上海蓬莱大戏院演出,轰动全市。其间,还创作了《在烽火中》、《罗店夜战》等独幕剧。当上海成为孤岛时,他和姊姊沈兹九一道离沪赴汉,后迁居四川,重庆、成都导演舞台剧《民族万岁》、《塞上风云》和《一年间》。

1940年12月17日病逝重庆。年仅36岁。

四、请介绍下电影“十字街头”,谢谢

分类: 娱乐休闲 >> 电影

解析:

[1937]十字街头

导演:沈西苓

主演:白杨

赵丹

钱千里

吴茵

【剧情介绍】

影片通过四个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形象。

【影评与赏析】

《十字街头》摄制于1937年,是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沈西苓的代表作。

《十字街头》的剧本,是沈西苓从东北流亡学生和学校里出来的失业的朋友闲谈国事、家乡的故事中得到启发,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试图“归纳成一个整个的社会问题”。影片截取了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描写处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的3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旁徨和挣扎,提出正视现实,冲破个人象牙之塔,离开旁徨的十字街头,走向革命的时代要求。

影片通过四个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形象。小徐消沉懦弱,看不到出路而走上自杀的道路。与小徐相反,刘大哥是个有头脑有理想的青年。他准备回到沦陷的故乡,“唤起那被压迫的奴隶。”赵丹在影片中扮演老赵,将这个处世阅历不深、稚气、热情、纯朴到有点傻气的知识分子形象演得自然、生动、挥洒自如。

同时,影片在电影语言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沈西苓在1933年写的《制作<女性的呐喊>后感》中,对“电影的特殊技巧”进行了总结,对如何打破舞台“三一律”的信条,摄影机的运动,画面构成、镜头组接、节奏、 *** 等进行简述,要求自己“在错误中找出我的新路”。到了1937年拍摄《十字街头》时,其对动态化的画面构成、镜头组接、声画结成等电影语言的成熟运用,已成为30年代中国有声电影的最高成就之一。

影片《十字街头》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是沈西苓电影创作的高峰,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沈西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沈西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