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邹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邹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邹平属于哪个省
邹平,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滨州市代管;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西北临黄河,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地势南高北低;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市总面积1250平方千米。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邹平市,地处鲁中泰沂山区与鲁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东接淄博,西邻济南,南依胶济铁路、济青高铁,北靠黄河,济青高速公路横穿全境26千米。西距济南90千米,距济南遥墙国际机场62千米,东距青岛240千米,距淄博市37千米,北至首都北京550千米。邹平市地理座标为北纬36°41′-37°08′,东经117°18′-117°57′,占地总面积125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邹平市南部长白山区为山地丘陵。地势南高北低,呈倾斜式下降。邹平市分为8种地貌类型:低山岭坡,分布于山丘中上部,面积9033.46公顷;水平梯田,分布于山丘中下部,面积4647.47公顷;近山阶地,分布于山丘下部,面积4679.67公顷;沿河阶地,分布于山谷排洪河沟两侧,面积1241.73公顷;河滩高地,呈带状分布,面积3034.8公顷;缓平坡地,分布于黄泛平原区的所有乡镇,面积3.89万公顷;洼地,多分布于黄河南岸大堤以外,面积2.31万公顷;山前倾斜平原,分布在南部低山丘陵以下,中东部的大片地带,面积3.25万公顷。境内土层深厚,质地适中,表面质地85%以上为轻壤和中壤。
水文
1949-1985年,年用水量由1900万立方米增加到1.6亿立方米,地下水埋深由1-5米左右,增加到平均3.64米。最大点14.97米,最小点1.17米,变差13.8米。1960年后土砖井基本报废,机电井发展到1.69万眼。地下水变差平均1.95米,最大点4.38米,最小点0.33米。根据1975-1980年关于淡水界面埋深情况的物理探测资料,地下水含水层的埋深大体有两种:一是地下水埋深100米以上的浅层淡水,面积为1100平方千米,储量为14亿立方米。二是100米以下的深层淡水埋深(100-450米),面积为1200平方千米,储量为2.4亿立方米,但无采用价值。1975年,开始定点定时观测,年内水的变化呈现“高一低一高”的规律,1-3月份地下水较稳定,平均在5.6米,3-6月份地下水骤降,平均6.73米,7-8月份地下水回升,9月份为5.9米左右,到12月慢升。在山前平原年变幅2-4米,黄泛平原1-2米。1976-1982年,地下水埋深平均由4.65米下降到7.42米,平均以每年46厘米的速度递降。西董山区年际变化保持在14.1-15.09米,变化幅度较小,但水量有限。蒙家庄东北山前平原区,1976年为2.61米,1983年下降到9.43米。韩店北平原河灌区1976年为2.2米,1982年下降到5.4米,1984年又回升到3.8米。苑城西平原井灌区变幅较大,地下水埋深1976年为2.2米,1984年下降到11.4米,基本是直线下降。麻姑堂东河灌区,1974年为2.9米,1985年下降到3.57米,主要有河水补源下降不明显。由于采多补少,在长山、焦桥、苑城一带有4万余亩的两大漏斗区。单井出水量平均由1973年的60立方米/时,减少到1981年的30立方米/时。
气候
邹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更迭不均,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季最短。大陆性和季风性明显。市内大陆度指数为64.7,季风指数为39,年平均气温适中。但冬寒夏热,年振幅很大;昼暖夜凉,日变差较大。降水量较少,且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易发生旱涝灾害,旱灾居多。年内风向变换明显,冬季多西北风,春季多西南风。
春季(3-5月),太阳辐射增多,暖空气势力加强,冷空气北退,气温迅速回升。冷暖两股气流互相争雄,进退不定,常南北移动,气旋活动反复持久,气候多变,气温突升突降,变化剧烈,日变量常达l0℃以上。风向变换频繁。风力大,为全年大风次数最多季节,尤其西南大风多。雨量较少,空气干燥,月降水量不足40毫米,地面蒸发加快,易发生旱灾。
夏季(6-8月),太阳辐射加强,为热带海洋气团控制,气温高,湿度大,常形成大量降水,7、8两月降雨量占全年一半以上,有时则形成洪涝。各月平均气温在25℃以上,其中7月最热,平均气温26.8℃。由于降水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伏旱时常发生。夏季多东南风,风力较小。
秋季(9-11月),受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控制,风力微弱,流云多姿,秋髙气爽。太阳辐射逐渐减少,冷空气势力逐渐加强,暖气流南撤,气温随之下降,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降水量大幅度下降,易成秋旱。个别年份,暖气流南撤迟缓,易造成秋雨连绵。
冬季(12-2月),太阳辐射较少,在蒙古冷高压控制下,西北风盛行,冷空气不断侵入,气温急剧下降。各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其中1月份最冷,平均为-3℃,日最低气温大都低于-10℃。空气干燥,雨雪稀少。
二、邹平历史沿革
邹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西周时期,当时这里是邹侯国的领地。春秋时期,齐景公在邹关(今隘阜口)东侧开凿长涂,这里开始出现平地,因此得名邹平。秦朝时,邹平隶属于临淄郡,西汉时期设置了两个县,邹平县在今孙镇,梁邹县在今旧口,分别隶属于济南郡的东邹县和千乘郡。东汉时期,东邹县与临济合并,邹平与梁邹县在东汉至三国魏时期一直属于济南国。西晋时,济南国改为济南郡,邹平县继续归属,而梁邹县则归属乐安国。南朝宋时期,邹平县被废除,梁邹城则设立了平原郡和武强县(今长山镇)及平原县(今平原庄)。
隋朝时,隋文帝将平原县迁至西汉邹平故城,并改名邹平县。同年,武强县改为长山县,均归属齐州,后来改称齐郡。唐朝初年,邹平和长山两县先属谭州,后属邹州,最终归属淄州。宋朝时期,两县继续在淄州管辖。北宋时期,邹平县治所迁至今邹平县城。到了元朝,析置齐东县,邹平、章丘与之同属济南路。明初,邹平县、齐东县隶属于济南府,长山县归属济南府。清朝沿袭了这一制度。
1913年,邹平、长山、齐东三县归属岱北道(后改为济南道),直至1928年废除道制,三县直属山东省。抗日战争期间,邹平、长山地区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后来根据地管理区划调整,先后建立了耀南县(原长山)、北邹长(邹平北部)等抗日民主政府,归属不同的行政区划。1950年代,随着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齐东县归属惠民专区,长山县并入邹平县,最终在1961年至1967年间,地区名称几经变迁,直至2000年,邹平县归属地级滨州市至今。
扩展资料
邹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邹平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西汉置县,古称梁邹。东接淄博,距青岛港250公里(2.5小时车程),西距济南国际机场48公里,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另有人名、四川省南充市副市长邹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邹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邹平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