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李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李恭生平事略
1918年,李恭作为地方推荐的优秀学生,进入了江苏第三师范(即现今的无锡师范)研习。在那里,他与著名画家、原江苏国画院院长钱松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钱松岩曾为李恭的母亲逝世三周年绘制了《风木永怀图》以表哀思。
1919年,李恭积极参与到沪宁地区的“五四”运动声援活动中,展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1922年,他在武山寥阳小学任教,致力于平民教育,开设夜校,使用《平民千字课本》,然而当地地方势力对夜校构成威胁。在面临是否反击的抉择时,他写信给《中国青年报》,寻求意见。恽代英对此给出了指导,并将通信内容发表在1924年9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第45期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925年以后,李恭的教学足迹扩展到了甘谷及武山中学、兰州师范学校。1929年,他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专攻文字训诂音韵之学,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在章太炎举办的国学讲习会上,他以优异的表现成为甘肃地区章氏讲座的首要问难者,整理了《尚书拾遗七篇》并参与文稿校对,体现了他的学识和忠诚。
1936年章太炎去世,李恭亲往苏州料理后事,随后在兰州师范、甘肃学院附属中学任教,并担任省第八区督学,实地考察庆阳、平凉的教育状况,撰写了《灵台十日考察记》。1940年,他创办了武都师范,1942年成为兰州师范的校长。1947年,他还创办了甘肃第一份儿童读物《儿童报》,并担任社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恭继续担任兰州师范校长,还经常在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讲授《声韵学》和《训诂学》。1952年,他成为兰州二中副校长兼教务主任。1953年,他成为甘肃省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以及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政协兰州市委员、常委,中国民盟甘肃支部委员,为教育事业做出了持续的贡献。
扩展资料
李恭,香港艺人,与生俱来的优质外形,个性坚强、聪明、思维灵活、善于观察发问,时不时蹦出许多非凡的构想;同时,他也具备了新世代所赋予的时代个性——不越界的叛逆,不妥协的争取,不过分的我行我素,坚持自我,坚守梦想前行。其独特富有辨析度的小忧郁的嗓音,带有点小沙哑,辨析度高,演绎各种类型曲风都有不同显著的特点。
二、李恭社会评价
李恭在教育行政和教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个人品德的重视而闻名。他始终坚持学术研究,每天都不曾放下书本,与国内知名学者如顾颉刚、梁漱溟保持着频繁的书信诗文交流,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对于已故的章太炎先生,李恭表现出深厚的敬意和关怀。在章太炎去世后,他一直持续每年向其遗孀汤国梨提供生活费用,以示支持,直到1959年这一行为才停止。这种无私的援助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对学术界的尊重。
著名学者顾颉刚在《赠甘谷李行之》的诗中这样描绘李恭:“雪中的梨花,洁白如雪,成就了一片香气四溢的雪海,他的眼睛明亮,犹如皓月当空。面对寒冷,即使是薄酒也无法抵挡,他围炉而坐,却不知寒冷为何物。季节的变换带来初寒,自然的巧妙难以言表。李恭是个内心纯净的人,对世间寒暄不屑一顾,他沉浸在丹道的修炼中,文辞研究深入细致。他埋头于书桌,对园中的美景视而不见,却又惋惜地离开了熟悉的环境,踏上新的旅程。临别之际,他没有过多的言语,只希望朋友能珍惜自己的节操,如同松柏般坚韧不拔。”
扩展资料
李恭,香港艺人,与生俱来的优质外形,个性坚强、聪明、思维灵活、善于观察发问,时不时蹦出许多非凡的构想;同时,他也具备了新世代所赋予的时代个性——不越界的叛逆,不妥协的争取,不过分的我行我素,坚持自我,坚守梦想前行。其独特富有辨析度的小忧郁的嗓音,带有点小沙哑,辨析度高,演绎各种类型曲风都有不同显著的特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恭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