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戈登·柴尔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戈登·柴尔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戈登·柴尔德Childe, Vere Gordon (1892–1957)
维尔·戈登·奇尔德,他所在时代最著名的考古学综合学者与理论家,1892年4月14日出生于澳大利亚北悉尼。他在悉尼大学以拉丁语、希腊语和哲学的优异成绩毕业,于1916年回到澳大利亚,参与反征兵和劳动政治活动,1919年至1921年间担任新南威尔士州劳动首脑约翰·斯图亚特的私人秘书。
1921年新南威尔士州劳动政府失败后,奇尔德返回欧洲研究欧洲史前史,特别关注巴尔干地区。1925年,他出版了《欧洲文明黎明》,这是文化历史考古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奇尔德将德国考古学家古斯塔夫·科斯纳纳提出的“考古文化”概念与瑞典考古学家奥尔瑟·蒙特利乌斯的扩散理论结合起来,试图在考古记录中追踪特定人群的历史。他强调欧洲人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一知识。
奇尔德在1927年至1946年间担任爱丁堡大学史前考古学教授,1946年至1956年间在伦敦大学担任欧洲考古学教授及考古学院院长。在这期间,他进行了苏格兰的众多考古发掘和调查,也访问了欧洲和中东的许多发掘现场。
尽管奇尔德主要研究欧洲史前史,但他一生致力于理解文化变迁。从《最古老的东方》(1928年)开始,他探讨了农业与青铜技术的开发对中东与欧洲各部分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他不再将技术创新视为独立的变量,而是试图追踪其与特定环境、经济和政治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识到,文化变迁在多线性而不是单线性的方式中发生。
1935年,奇尔德访问苏联。尽管他批评苏联考古学家强加的教条主义,但被他们关注普通人生活在史前时代以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演进的解释所打动。在《人类自我塑造》(1936年)和《历史发生何事》(1942年)中,他从进化的视角审视,如何精英与僵化信仰体系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同时破坏了社会与更进步邻居竞争的能力。
二战后,对苏联考古学质量下降的失望促使奇尔德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试图将其应用于考古数据的解释。他试图调和所有人类行为都受文化中介的观点与唯物主义因果论的观点。在《欧洲社会史前史》(1958年)中,他强调社会和政治组织为理解所有考古数据提供了框架。
面对健康恶化和担心老年痴呆症影响他从考古数据中推断社会组织能力,奇尔德于1957年10月19日从澳大利亚蓝山的悬崖上跳下自杀。
二、人是怎样发现铁的?
我国是发现和掌握炼铁技术最早的国家。1973年在我国河北省出土了一件商代铁刃青铜钺,表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在3300多年以前就认识了铁,熟悉了铁的锻造性能,识别了铁与青铜在性质上的差别,把铁铸在铜兵器的刃部,加强铜的坚韧性。经科学鉴定,证明铁刃是用陨铁锻成的。随着青铜熔炼技术的成熟,逐渐为铁的冶炼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最早人工冶炼的铁是在春秋战国之交的时期出现的。这从江苏六合县春秋墓出土的铁条、铁丸,和河南洛阳战国早期灰坑出土的铁锛均能确定是迄今为止的我国最早的生铁工具。生铁冶炼技术的出现,它对封建社会的作用与蒸汽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作用可以媲美。
铁与人类文明: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学者都在关注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学术研究课题。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分界,长期以来把磨制石器和陶器出现作为界标。著名英国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根据中近东考古学所取得的科学成果,提出农业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分水岭的重要论断。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到古代文明形成,学术界关于其时代、途径、动力的说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农业的进步是新石器时代发展、古代文明形成的根本原因则是毫无争议的。作为“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其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更是与农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戈登·柴尔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戈登·柴尔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