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点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中的“三分”指什么?
翻译一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分是什么意思?
分-释义:使整体变成若干部分。
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
此句意思就是: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
出自两汉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文: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陛下。
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诸葛亮在隆中称益州天府之国,北伐时却说益州疲弊,为何前后矛盾?
这前后不矛盾,为什么这样,我给你数一下吧。
蜀地的第一次消耗战是刘备和刘璋他们俩打了差不多三年,如果不是刘璋觉得这样打下去不太好的话,那么蜀地可能会破坏的更厉害。
当时打下的蜀地还是很富有的。所以刘备赏了诸葛亮关羽张飞他们500金500元等等。
因为刘备,他不善于治理国家,所以当时蜀地困难到什么程度了?禁止酿酒,说明粮食出现了严重问题。
接下去就跟曹操争汉中打了差不多两三年。打到什么程度呢?女人都必须要上战场搞运输,因为汉中跟蜀地的交通线太长。所以到后来失去荆州,刘备想报仇都没有力量。
忍了几年,称了帝,然后把积蓄的力量开始攻打孙吴,结果是大败,死人呢江里面塞满,刘备也长叹到老的时候还被陆逊这个小孩子羞辱。到最后抑郁成病,几个月之后病死。
所以经过这三次折腾之后,蜀地基本上已经被打光了。所以诸葛亮接手的蜀汉是千疮百孔,要钱没钱,要人没人。
建安十二年207年,27岁的诸葛亮对47岁刘备一番谈天说地,被后人标榜的“隆中对”。其实,那就是老板刘备对谋士诸葛亮的面试,所谓的隆中对,就是答辩论文!后世的文人,为了抬高文人身价,硬是搞成谋士面试老板!但却无法改变诸葛亮做试题,刘备评判称“善”的事实!
隆中对,真的那么重要吗?我觉得没有必要夸大其词,言过其实!二十几岁的书生诸葛亮,智商超群,的确能厘清天下大事,非常了不起!但是你要硬说是千古奇策,未免有点太形而上了!毕竟,诸葛亮再料事如神,也无法弥补初出茅庐的事实!后来的历史走向也证明“隆中对”还是有点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曹操与孙权,的确非等闲之辈!
另外,隆中对也有不详之处!比如过于强调益州作用,未有道出,仅有益州,易陷瓮中捉鳖!没有荆州,益州便成为瘸腿野狼,无论战斗力,还是地理优势,大为削弱!光有荆州锋利前爪,也未必确保成功,还要有两条有力的后腿,助其腾飞,那就是南中与西凉!或许,这些道理讲透了,才不至于西蜀早早丢了荆州,或者到姜维时代才想起来拉弄西凉!
至于,隆中对所言:“益州险塞, 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并非指益州真的有多富裕,可以想象在不安分的刘焉与暗弱的刘璋的治理下,益州充其量属于发展中的部州!诸葛亮之所以这么说,实是恰合刘备的心理!毕竟对于当时一贫如洗的刘备而言,益州确实是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
时过境迁,一晃二十年。蜀建兴五年227年,已是47岁的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即日北伐。表中有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时的益州,是经过夷陵大战后的益州!据史载,刘备称帝那年,益州人口九十万!第二年刘备带领七十五万大军伐吴,夷陵大败!几乎全军覆灭!就算说好听一点,有一半逃兵潜回,益州的青壮年损失也是相当惊人的!说“益州疲弊”,已是留给自己很大的面子,怕说出真相,把胆小的刘禅吓着!
诸葛亮的伟大,其实并不在于年轻时提出“隆中对”,真正代表他的丰功伟绩,是他在益州危亡之刻,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带领英勇的益州人民,以弱抗强,并且丝毫不占下风,确保三国鼎立的持续,有效维持蜀国的存在!将“隆中对”过分神话,并不助长诸葛亮的形象!三国后期诸葛亮的表现,多少有失众望,其实那不是事实!而是将“隆中对”拔得太高,后期描述就有点无法收场所导致的!
读史一定要明白时间线的问题,不搞清楚,就很容易把不同时间点的人物言行混在一起,把自己弄晕。
具体到这个问题,诸葛亮在隆中称益州是天府之国的时间点是公元207年左右,北伐时说益州疲敝则是公元227年,两句评语相差了足足二十年,无论是天下大局面,还是益州小局面,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岂可“同日”而语?
公元207年左右的益州,除了发生过一些土著豪族反抗刘焉刘璋的中上层斗争以外,并没有发生过任何堪比中原黄巾起义与军阀混战的大规模战乱,换言之,公元207年的益州从公元187年汉末动乱开始起算,反而拥有近二十年的稳定期,这就吸引了大量关中、荆州人士流亡入蜀(法正之流都是此时入蜀的)。所以,在公元207年的益州,不仅民力充足,而且人才济济,再加上四川盆地的地形优势、农业条件的加持,自然堪称“天府之国”。
返观公元227年的益州,经历了益州争夺战(212-214)【刘备VS刘璋】、巴中之战(215)【张飞VS张颌】、汉中争夺战(218-219)【刘备VS曹操】、夷陵大战(222-223)【刘备VS陆逊】与南中征服战(225)【诸葛亮VS孟获】,益州本土的民力、财力、粮草均大幅度消耗,再加上关羽与刘备的相继战败,严重折损了刘备军团从新野时期积累下来的精锐军力与精英将领,益州此时的经济状况,即便有诸葛亮执政初期的休整也很难回到207年的状况,自然可谓“益州疲敝”了。
诸葛亮前一次评定益州为天府之国,并由此建议刘备以益州为根据地;后一次评定益州疲敝,并由此建议刘禅勤俭治国,自己也公正秉权,正是诸葛亮善于把握客观形势并提出适宜对策的表现,哪里会是自相矛盾呢?
到此结束,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