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范石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范石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有谁知道范石生的结局
结局:
1939年3月在出诊途中被人行刺于昆明街头,终年52岁。
凶手分别叫杨维骞、杨维骧。当时法院验尸查证,范石生身上留有12处枪伤,但是凶手声称只开了三枪,且一位黄包车夫看见,当时三人是从不同方向,向范石生开枪的,最终判定两人分别九年,五年有期徒刑。
范石生(1887—1939),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人。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攻打广州,情况危急之中范石生率滇军保卫广州,与孙中山并肩血战击退叛军。孙中山亲自题写“功在国家”四个大字和军刀一柄相赠,以表彰他的功绩。大本营授予他陆军上将。
范石生少年学医,青年弃笔从戎,驰骋沙场,战功卓著,晚年又以行医为业,不问政事。1939年3月在出诊途中被人行刺于昆明街头,终年52岁。范石生案是一场政治谋杀案。
扩展资料:
朱德周恩来评价范石生:
“范石生是孙中山事业的忠实执行者,也是共产党的忠实朋友”朱总还说,我这一辈子遇到最慷慨无私的援助,就只有范石生这一次。否则,很难说能剩下几个人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范石生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进步将军"。周公说:范石生将军是国民党中爱人民、爱士兵,忠实执行孙中山政策最好的将军,他未清共、反共,未杀左翼青年;他曾冒巨大风险,救援三支工农起义军。
朱德还说:范石生讲义气,重友谊,决不是卖友求荣的人。如他要卖友求荣,取我之头交给蒋介石,岂不可得十万大洋赏金吗?他如执行蒋介石密令,包围歼灭我部,因轻重机枪众多,我部突围的活人也不会多。范石生如此拒不执行蒋介石密令,而且秘密通知我安全撤离。
不仅《送别辞》情深意厚,而且预见人民革命的道路虽十分曲折,最后一定胜利,充满了对人民革命胜利的希望。范石生给我们工农起义军充足的衣被弹药医药,大义凛然,慷慨备至。如此隆情高谊,在国民党将军中范石生是算第一。如此高尚品德,怎么会指使官兵打死自己的亲密朋友呢?
范石生不仅对我带领的部队如此宽厚,对井冈山下来被冲散了的起义军、对宜章、汝城一带的农民起义军,也未追剿,而是收容,补充弹药让其转移。这不是很对得起人民、对得起义军吗?而我们的左派动稚病者不以将军为友,反以他们的部队为敌,遭致"八月失败",这是战略性的错误。
方岳以后回云南,要对杨家、对人民多作解释,消除范、杨两家怨仇!朱总司令1949年嘱咐我晚年有暇时,要写本《范石生将军传》,以慰两死者之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石生
二、范石生平简介 范石生个人简介
范石生生平简介如下:
- 基本信息:范石生,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
- 早年经历:范石生少年时期学医,但青年时决定弃笔从戎,投身于军事生涯,驰骋沙场,战功卓著。
- 主要功绩:1922年,在陈炯明叛变革命攻打广州的危急关头,范石生率领滇军保卫广州,与孙中山并肩作战,成功击退叛军。因此,孙中山亲自题写“功在国家”四个大字和赠予军刀一柄,以表彰他的功绩。大本营也授予他陆军上将的荣誉。
- 晚年生活:晚年时期,范石生重拾旧业,以行医为业,不再过问政事。
- 不幸遭遇与逝世:1939年3月,范石生在出诊途中不幸在昆明街头被人行刺,终年52岁。
三、有谁知道范石生的结局
1939年3月在出诊途中被人行刺于昆明街头,享年52岁。
四、他与朱老总是金兰之交,保护革命火种,晚年却遭人暗杀
范石生与朱德确有金兰之交,共同保护革命火种,范石生晚年却遭蒋介石暗杀。以下是具体解释:
1. 金兰之交:范石生与朱德是云南讲武堂的老同学,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被称为金兰之交。在朱德面临困境时,范石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提供了物资支持和部队休整的场所,帮助朱德保存并转移了革命火种至井冈山。
2. 保护革命火种:范石生不仅提供了军事上的援助,还与共产党有过联系,对朱德的部队表现出友好态度。他的这些行动对于保护革命火种、壮大革命力量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蒋介石要求范石生解除朱德武装的关键时刻,范石生选择保护朱德,让他安全离开,进一步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范石生对革命的忠诚。
3. 晚年遭暗杀:然而,范石生的忠诚并未逃脱蒋介石的报复。1939年3月,范石生在昆明行医时被暗杀。尽管国民党宣称是“子报父仇”,但有资料认为这背后是蒋介石的政治谋杀。范石生的存在始终是蒋介石心头的一根刺,因为他与朱德的密切关系以及他对革命的忠诚威胁着蒋介石对权力的掌控。范石生的悲剧揭示了那个时代复杂的政治斗争和蒋介石的狭隘与报复心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范石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范石生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