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点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2018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2018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00年至2012年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什么?
2012江苏高考作文题为《忧与爱》以下为2012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17年江苏中考语文标题
2017年度,江苏中考语文作文标题如下:
南通 :这里,也是我的舞台
无锡:___是人生都的必修课
苏州: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泰州:慢下来,会精彩
徐州:平淡中也有诗
镇江:偏偏是__(从你我他她它五个词中选一个)
盐城:给予
扬州:良言如春
南京:无情岁月有味诗
淮安:无情岁月有味诗
连云港:大声说“不”
常州:围墙外边
这些就是江苏各市2017年度的语文标题。
2019江苏作文怎么写?
第一句话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事物,至淡之“水”和得味之“盐”,形象地说明了“物各有性”这一生活常识。
中间两句话构成对比,即将水、盐同物简单叠加和“五味”异物之间“调和”“共存”两种生活现象进行比照,意在提示材料的核心内涵:
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事物之间共存相生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最后一句话由“物”及“事”至“人”,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
点明这一道理存在的常识性和普遍性,在立意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
整个材料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言说情境,让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发散,进而谋篇成文。
2020江苏高考作文题,心疼江苏考生10秒钟,大家怎么看?
先说结论:命题教师当年高考是替考的吧?
我们来看一下江苏2020高考作文命题: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
2,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前半段写的是“同性相吸”——人和环境相互吸引影响;
后半段变成“蝴蝶现象”——当下的小小举动可能改变最后的结果了!
才短短不到100个字,出题人自己跑题了!
前半段讲人和环境相互影响,可以推论人生成长有很大确定性,侧重必然性
后半段讲一件小事就会最终改变人。生,推论人生主要为偶然性
这不自相冲突么?
如果要使用对比关系,你也没有过渡词好吗?而且你要怎么样在600~800字的篇幅里,塞下两个对立的中心思想,并各自用300字充分展开啊?!
显然,如果这位命题教师当年以这种水平去参加江苏省高考,50字的时候就开始跑题。那他是不可能考上南师大之类本一师范类院校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问一句,这位命题老师,您当年是本人参加高考的吗?
或者您是某直辖市考生?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这确实是对前半段的一个更好的归纳,特此备注。
看完点赞,腰缠万贯,感谢阅读与关注。
到此结束,以上就是小编对于2018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2018江苏语文高考作文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