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映霞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小映霞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京韵大鼓十大名曲
十大名曲分别是《黛玉焚稿》、《长坂坡》、《孟姜女》、《花木兰》、《樊金定骂城》、《草诏敲牙》、《白帝城》、《连环计》、《愚公移山》、《单刀会》。
京韵大鼓,中国曲艺曲种之一。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流派名家
京韵大鼓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誉为“鼓界大王”的刘宝全,与刘宝全齐名的还有白云鹏和张小轩(张筱轩),并形成刘派、白派、张派三大流派。
刘宝全的学生白凤鸣,早期师承刘宝全的唱法。其长兄白凤岩曾任刘宝全的弦师,他根据白凤鸣嗓音较宽、较低的特点,吸收借鉴了白云鹏的演唱艺术,与白凤鸣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同创造了苍凉悲壮“凡字腔”见长的“少白派”,并对后来天津“骆派”(骆玉笙)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民国初年,专门教唱京韵大鼓的名教师王文瑞等培养了一批女演员,民国三年(1914)后,北京天桥建立有女演员演唱大鼓的书馆,又名落子馆。
民国五年(1916)后发展有环翠轩、藕香榭、振华园等近十家。最著名的演员(当时称鼓姬)有冯凤喜、于瑞凤、良小楼、白银宝、何金桂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在天桥德意轩、西城桃李园演唱的有李兰舫、吴大平、汪淑贞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北京培养成长的女演员小黑姑娘、小岚云、小映霞、阎秋霞等纷纷去天津演出,有的成名后在当地落户。
在天津以唱大鼓而出名的女艺人,还有更姑娘、富贵卿、汪金兰、林红玉、赵宝翠、张金环、桑鸿林、小彩舞等。
二、张秋萍饰演
张秋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她在演艺事业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众多作品中,她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例如,她在《龙江颂》中扮演的盼水妈,以及在《磐石湾》中饰演的曾阿婆,这两个角色无疑展现出了她深厚的表演功底。在《桃李梅》中,她诠释的封氏角色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而在《碧玉簪》中,她饰演的陆氏角色则传递出独特的韵味。在《彩楼记》中,她演绎的相国夫人角色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而在《花中君子》中,一寸金这一角色更是展现了她的细腻演技。
张秋萍的舞台足迹不仅限于国内,她曾多次随团赴香港和台湾地区演出,这无疑扩大了她的影响力,也让观众在不同地域都能欣赏到她的精湛表演。在《探寒窑》和《穆桂英》这两个作品中,她的唱腔更是得到了高度认可,上海有声读物公司和上海音像公司已将她的精彩演绎制成音带出版,让更多人能够品味她的艺术魅力。
扩展资料
[1]张秋萍,女,1948年生,天津市曲艺团刘派京韵大鼓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已退休。1960年考入红桥区曲艺团,师承著名刘派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林红玉。1970年调入天津市曲艺团后,又得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小映霞的精心培养,加上学习的勤奋和四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使其成为中年鼓曲演员中的俊才、刘派京韵传人中之翘楚。她天赋条件优异,嗓音清脆秀丽,演唱挺拔有力,表演奔放传神,具有刘派京韵大鼓明显特点。众多艺术评论家赞誉她的演唱声韵夺人,大气磅礴、形神兼备、众美归一。她能够很好的运用丹田气,每次演出,嘴距离话筒的距离总是大于一尺,但是依然能字字入耳,观众给她一个“铁叫子”的外号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映霞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映霞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