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点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散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散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商隐散关遇雪的悼亡诗只有20字,写琐碎小事,为何那么感人?
唐宣宗大中五年(即公元851年)的夏末,李商隐的妻子王氏突然病逝,李商隐悲痛万分,这年冬天,他又应柳仲郢之辟,从军赶赴东川,妻子离世的伤痛还没有走出来,就要离家远行,去追逐一个渺茫的前程,可想而知,李商隐的心情是多么沉痛和哀伤。
在前往东川的路上,有一天,突然大雪纷飞,李商隐想起亡妻,心头涌上一阵伤感,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情丰富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李商隐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开头一句点明远行的原因,“剑外从军远”,即入蜀为幕府。剑外,指剑阁以南的蜀中地区,诗人用了一个“远”字,用得很好,不仅写出了行程的遥远,而且因为是隆冬之际,所以远行不易,其路上的艰苦寒冷可想而知。诗人的心境融入这凄冷的环境中,更加显得低沉和失落了,寒冷的旅程,也为下文悼念亡妻做下了铺垫。
因为寒冷的环境,总容易使人想起温暖的衣服,自然而然想起妻子,而往日到了冬天,总是妻子给自己准备过冬的衣服,倘若远行,也是妻子寄来棉衣,可现在,妻子已经不在人间了,再也没有人为他寄衣了,他也没有家了。“无家与寄衣”,短短五个字,意蕴丰富,一路风霜的艰辛,无人挂念的苦楚,全在寄衣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中展露了出来,诗人内心的无限伤痛与哀思,令人闻之落泪。
第三句“散关三尺雪”,是转折之句,上承远行的漂泊之感,下启梦回过去的温馨。诗人将雪中的寒冷,与妻子去世无人寄衣联系起来,引出雪夜中的美好梦境。诗人留宿在旅馆中,既困倦又伤感,迷迷糊糊睡着后,居然梦到自己的妻子正在旁边,在机杼上忙碌不停,在为他赶制冬衣哩!
“回梦旧鸳机”,写得极其真挚悲切,现实中的无家映衬着梦境中的有家,可要知道,无家是真实的,有家是梦幻的,这样一来,丧妻之痛、无家之伤,便在这温馨的梦境中,变得更加冷峻了,由此足见,诗人梦醒后的失落和悲凉。清代大学士纪昀曾评价这句说:“回梦旧鸳机,犹作有家想也”,其哀伤之情,全在言外,留给读者细心品味。
李商隐的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字,但是,此诗却朴素凝练、情真意切,从剑外远行,到身寒无人寄衣,再到遇雪留宿后的温馨之梦,层层推进,将现实的残酷,在一丝一毫的生活琐事中,全都展现了出来,让人倍感哀伤,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乐,梦境越是美好,现实越是悲凉,行役的艰辛、路途的坎坷、悼伤的愁绪、仕途的渺茫,四种感情混合一起,只用这二十字概括,由此足见,李商隐高超的艺术凝练和加工能力。
李商隐《散关遇雪》的悼亡诗只有二十个字,只是写了一些家中琐碎的小事,可是却是那么的感人呢?
不是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吗?不是说,于细微处见品德吗?而李商隐对他的亡妻的爱,正是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见品德而表现出来的。一生仕途不顺的李义山,在爱情上却是一个顺利的人,幸福的人,得意的人。不管外面的风霜雨雪是如何的变幻,但是李义山贫寒而又温馨的家中,在精神上却是一直的温暖如春。所以,即便是常年的飘泊在外,也并没有妨碍李义山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夜语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对爱妻爱子的深刻眷恋,几乎是要跃出纸面了。
好了,我们还是回到诗人的这一首《散关遇雪》吧。“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诗人在他的爱妻亡故之后,因为生活的缘故,还得要外出四处奔波,撑起他那个贫寒而又温馨的家。而他的那两个未成年的子女,和今天的留守儿童一样,只能是在家里天天盼望着他们慈祥的老爸回家的那一天了。而诗人,也只能是无奈的说:“我一直奔波劳碌在剑外,但是和往年不同的是,家里再也没有那个贤惠的人,向飘泊在外的我寄来御寒的冬衣了。”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在接下来,诗人又说:“现在,我所在的大散关这个地方,又下起了三尺厚的大雪。虽然是这样的大雪天,和往年比起来是一样的。可是,已经是孤身一人的我,还是忍不住的回想起孩子他们的妈还在世的时候,她在家中辛苦的操作着那部纺织的纱机。”通观《散关遇雪》的全篇,李义山对亡妻的眷恋,对孩子的疼爱,是那么的不加掩饰,是那么的直白无遗。其实,对家庭孩子的眷恋疼爱,古往今来,又能有几个人是做不到的呢。因为,家这个温柔的牢房,就是无数人一生的希望所在。
李义山的家境,自然是不宽馀的。一生落魄潦倒的生活,给这位才华横溢的中晚唐时期的诗人,留下了无穷的阴影。在郁郁不得志中走完了一生的李义山,留给后人的,除了是他的诗篇之外,还有他无穷的忧伤。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图片创作者及始发媒体。)
到此结束,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散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散关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