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dzikao.com

抱薪救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出自哪篇文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导读] 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抱薪救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抱薪救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抱薪救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以地

抱薪救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出自哪篇文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抱薪救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抱薪救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1. 抱薪救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出自哪篇文章?
  3. 抱薪救火

一、抱薪救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方法至关重要。若采用不当的解决策略,可能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成语“抱薪救火”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情形。它源自古代文献,意指抱着柴草去救火,结果却是火势更旺。这个成语生动地比喻了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反而使灾祸扩大。

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和“雪上加霜”,都表达了采取不当措施后情况变得更加糟糕的含义。而其反义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和“釜底抽薪”则代表了正确的解决之道,能够真正消除灾祸。

在用法上,“抱薪救火”常作为连动式成语使用,作为谓语、宾语或定语,用于描述错误的应对策略。

这一成语在典籍中屡见不鲜。例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魏世家》中记载:“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又如《战国策·魏策》中的描述:“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这些引用都强调了错误方法带来的不良后果。

此外,《文子·精诚》也提及:“夫水浊者鱼[口捡去手],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这段话进一步阐述了不解决根本问题而只关注表面现象的危害。

总之,“抱薪救火”这一成语警示我们在面对问题时需采取正确的方法,避免用错误的方式使情况变得更糟。

二、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出自哪篇文章?

出自北宋散文家苏洵的《六国论》。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意思:割地给秦国(来求得暂时的安稳),就好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样,木柴烧不不完,火就不会灭。

原文节选: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

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扩展资料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

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

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

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国论

三、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拼音[ bo xīn ji huǒ ]

抱薪救火的意思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成语基本释义:[ 成语形式 ]ABCD式的成语[ 成语结构 ]连动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繁体 ]抱薪捄火[ 成语正音 ]薪,不能读作chi。[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加速抱薪救火近义词

火上浇油、饮鸩止渴

抱薪救火反义词

雪中送炭

抱薪救火出处

《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抱薪救火成语故事

>战国末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并吞邻近的国家,好扩大自己的领土。其中,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

有一回,秦国又派乒攻打魏国,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还是被打败。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

抱薪救火造句

1、股市都已崩盘了,分析师还在劝投资人继续加码,岂不是在抱薪救火?

2、青松子万万没想到这不但没达到效果,反而有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味道。

3、立委批评金钱外交就如同抱薪救火,对方有所仗恃,当然予取予求了。

4、像这样用黄金去喂饱那些贪婪的饿狼和毒蛇,无异于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抱薪救火出处:《史记》:抱薪救火英语翻译

暂无英语翻译

抱薪救火相关查询四字成语abcd的成语连谓式成语出自《史记》的成语抱字的成语救字的成语火字的成语薪字的成语抱开头的成语抱结尾的成语第三个字是救的成语火开头的成语火结尾的成语第二个字是薪的成语抱薪救火成语接龙火耕水耨: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火冒三丈:形容愤怒到极点。火上浇油: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火然泉达:比喻形势发展迅猛。火上弄冰:比喻一下子消失净尽。火烧火燎:比喻心里非常着急或身上热得难受。火烧眉毛:火烧到眉毛。比喻事到眼前,非常急迫。火树银花: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火眼金睛: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火急火燎:犹火烧火燎。火上加油:在一旁助威增加他人的愤怒或助长事态的发展。火上添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同火上浇油。火尽薪传: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传。火龙黼黻:原指火形和龙形的文彩,后用以比喻作文只知雕章琢句,犹如补缀百家之衣。火烛小心:火烛:泛指能起火的东西。原指谨防失火。亦泛指处事小心谨慎。火烛银花:犹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火灭烟消:火苗熄灭,烟云消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不留一点痕迹。亦作烟消火灭。火耕水种: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火耨刀耕:犹火耕。多指比较原始的耕作方法。火热水深:①犹水深火热。比喻十分困苦的处境。②形容严酷;厉害。火山汤海:比喻艰难危险。火光烛天: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多指火灾)。火海刀山: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火伞高张: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抱薪救火的意思是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抱薪救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抱薪救火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