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点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上学课本是学历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上学课本是学历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80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985和211吗?
80年代的中专分高中中专(大中专)与初中中专(小中专),高中专是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而考上的,初中专是初中毕业生通过中考而考取的。
初中中专毕竟没有经历高中、未通过高考,不好妄加评论。今天我主要想谈谈高中中专一一
1977年恢复高考时,将之前的大专改成了本科,原来地区师范学校(中师)也同时升格为师范专科学校。
恢复高考后的数年里,除了师专没有别的大专,本科大学数量少、规模小不可能招收太多的本科生,为避免资源流失、尽快培养出急需的人才,于是高中中专(大中专)应运而生。师专与高中专都是招录不够本科分数的高考生,学制均为二年。
那时不太重视教育(大多不愿意当教师),不少分数较高的考生,宁可上省部属大中专也不报师专。师专为完成招生计划,只得招收那些分数较低而报了师专的考生(先录取师专后录取高中专)。
一些省部属高中中专(尤其是工程技术类)的学生,毕业时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大专水平;与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比,所学的专业课程几乎一样,仅仅理论课少些。这些学校后来改成了一本,而师专仅升为二本。
那会每年高考招收的本科、师专、大中专的总人数才几十万,总录取率不超过10%。现在本科录取率达到了45%,每年毕业的研究生近百万。
这一作比较不难看出,当年考上高中中专不亚于如今考取普通大学的研究生或者一般的重点大学,换句话说:那会的大中专毕业生比现在的普通大学研究生或者一般重点大学生的认可度高(稀罕、“值钱”)。当然,就掌握的知识(技能)来讲,今天的学生要远远超过以前的学生,因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现在的一切都应该比过去的强。![心][心][心][祈祷][祈祷][祈祷]
中专不是特别清楚,但我知道一点大专的水平。
80年代的中专生、大专生应该都是尖子生,如果放到现在,应该是211和985大学的水平。当年刚改革开放,才恢复高考,各行行业人才短缺,所以那时的中专生是比较受重视的。
当时的中专生分两种,一种是初中考取的中专,叫小中专,学制四年。一种是高中考取的中专,学制一般是两年或三年。
八十年代,大部分村子的人小学都没读完就出去打工了,要不然就辍学在家种田,比如我爸兄弟八个人,爷爷奶奶只供了他一个人出来上高中。当年能读上初中已经是不得了的事情,我爸初中成绩很好,所以很顺利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他初中同学有的去考了中专,有的中专没考上。但他说大部分成绩好的都去考了中专,因为想早点出来工作赚钱,初中毕业考中专的对农村孩子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因为可以转为城镇户口,不用待在乡下了。所以非常多的农村学霸选择考中专,而不是上重点高中。
那个时期的人觉得读高中是浪费时间,考大学还不如去读中专更来的实在一点,而且大学还不一定能考的上。
可以这样说,当年初中考小中专的学生,如果读高中的话,考一个现在的211大学还是没问题的。那个年代,高考升学率很低,能考上大专的,放到现在,考个985是手到擒来的。
八十年代高考竞争异常激烈,一百名高中毕业生,只有四名能上大学(包括大专)。全国总共只录取了不到三十万名大学生,拿到今天,985一年的录取总量估计都比这个多。
也就是说,当年能考上大学(包括大专)的,放到今天至少能考上985。而能考上中专的,拿到今天,至少能考上211,当时中专招生比大学还少不少。
其实,就好比智商来说,当时的智商应该更高,为何?因为不像今天,有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不聪明的孩子,也可以填鸭培训出高分,当时是没有补习班的,高考纯粹拼智商,高考分数更能反映智商水平。因此,学历虽然一样,但智商绝对不一样。80年代的中专和大专,到现在仍然是中专和大专学历,学历不会变化。变化的是大中专学生在所有考生中的排名。 80年代的大中专学生是凤毛麟角。那时的文凭含金量非常高。
那时的大中专生不是混文凭,他们学习很认真,很扎实。 他们生活很简朴,平时不吃零食。回家返校后会带些咸菜,吃饭的时候就不买菜了。
到此结束,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学课本是学历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上学课本是学历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