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热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脾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脾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一、脾虚的症状有哪些?
中医脾虚症涉及多种症状,如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其中,脾气虚表现为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脾阳虚则见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中气下陷则常见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状。脾不统血表现为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常伴有脾气虚弱的症状。
西医认为,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可导致多种脾虚症状。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或抵抗力不足,脾阳虚则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或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寒凉药物太过,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等。
脾虚呕吐表现为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泄泻则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虚水肿表现为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出血则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脾虚带下表现为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脾虚经闭则见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脾虚多涎则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脾虚生风则见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脾虚如球则见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脾虚生热则见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
如果脾胃不好、便秘,应咨询医生。
二、什么叫脾虚?
中医术语中,脾虚指的是因脾脏功能减弱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现象。这种病症可能涉及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多种症状。脾虚常见原因包括饮食不当、过度劳累或长期疾病导致体质虚弱。脾的主要功能包括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调节水分和控制血液。脾虚时,消化功能减弱,营养吸收不良,水分调节失常,易生湿气和痰液,还可能导致出血等症状。
在临床上,脾虚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脾虚症状包括呕吐、腹泻、水肿、出血等。例如,脾虚呕吐表现为饮食不慎即易呕吐,胃纳不佳,食后难化,脘腹不适,面白无华,倦怠乏力。治疗脾虚呕吐的方法是健脾和胃止呕,常用的方剂为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虚腹泻则表现为大便时溏时泻,饮食减少,食后腹胀,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治疗脾虚腹泻的策略是健脾渗湿止泻,常用的方剂为参苓白术散化裁。
脾虚水肿则表现为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脘腹胀闷,神疲肢冷,小便短少。治疗脾虚水肿的方法是温脾利水消肿,常用的方剂为实脾饮加减。
脾虚出血则表现为便血紫黯,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治疗脾虚出血的方法是健脾益气摄血,常用的方剂为归脾汤加减。
脾虚是一种由于脾脏功能不足,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的病症。脾脏在消化吸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几乎所有胃肠道疾病都可能伴有脾虚。脾虚是一种常见病症,不必过度担忧。
三、脾虚怎么调理
脾虚的调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饮食调理:
- 多吃糯米:糯米具有补脾的功效,适量食用可以帮助改善脾虚症状。
- 多食大红枣:大红枣也是补脾的佳品,可以经常食用以调理脾虚。
- 做红薯小米粥:红薯和小米都具有补脾的作用,将它们煮成粥食用,有助于脾虚的调理。
- 每隔几天吃山药:山药同样具有补脾的效果,定期食用山药有助于改善脾虚状况。
- 调整情绪:
- 注意情绪调整:保持平和的心态,勿急勿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脾脏造成不良影响。
- 饮食习惯:
- 避免过饱:吃得过饱会对脾脏造成伤害,因此应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适量饮食。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调理,可以有效改善脾虚症状,提升身体健康水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脾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脾虚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